超越iOS和OS X:什么才是以人为中心的计算
本文最后更新于 366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iAnywhere是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词,因为它据传会成为苹果接下来的明星产品。那么iAnywhere到底是什么?它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未来?互联网中文资讯网站CALONYE整理了就iMore撰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未来,当你拿起一部手机或平板,或者是坐在笔记本或台式机前面,甚至是走向任何种类的显示屏,属于你的所有内容便会被悉数奉上,等待着你的使用。这听上去是不是就像梦境一般?在这样的未来里,智能化是独立于环境的,同时以设备为中心的世界也变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体验。而无论是iOS还是OS X、云计算还是客户端都成为了抽象的概念,大多数人都不再需要去和它们打交道。在最近,由于苹果高管在MacWorld上的一番言论(“Mac会永远存在下去”),以及几位分析师爆出的所谓“iAnywhere”技术,上面的这种设想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笔者更为感兴趣的并非是这个理念——我们都知道,计算机运算会继续演变——而是如何对其进行落实。苹果如何才能把以人为中心的体验变成现实呢?
分析师们是这样介绍iAnywhere的:
“苹果的‘下一个大事件’会是一个‘融合平台’,当中包含着Mac OS和iOS操作系统。只要把iPhone或者iPad插入专门配置的显示屏当中,就可以像电脑那样运行该设备。”
这当然不是什么原创的想法。早在2008年,苹果就注册过了类似的将便携底座变成台式机的专利。
自从OS X Lion借鉴了iPad的“back to the Mac”概念起,OS X和iOS的融合就是外界所热烈讨论的问题。在追求舒适度和连贯性的设计和命名层面,这的确说得通,但再往下的层次就并不是一回事了。这就像是蒂姆•库克用“烤面包机+冰箱”取笑Windows平台的变形设备风潮一样,或者是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Craig Federighi所说的。
“OS X和iOS之所以拥有两种不同的界面,并不是因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老一个新,”Federighi说道,“而是因为使用鼠标键盘和用手指触控是不一样的。”
“这款设备,”Federighi指向一部MacBook Air:“经历了30年的磨砺以达到(使用鼠标和键盘操作)最理想程度。” Schiller和Federighi都明确表示,那些试图让触屏当道的PC或是笔记本的竞争者都走错了方向。
“把一块触屏加到设备上面很简单,但这会带来好的体验吗?”Federighi说,“我们认为不是这样。”
“(OS X和iOS)应该变成一体,但用途相互独立?很显然,为了融合而融合绝对不是我们的目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Mac并不总是运行OS X的,再过30年——哪怕是10年——它可能也不再会运行OS X,而iOS也不会存在于任何硬件上。这也就是为什么Federighi认为传统WIMP(窗口,图标,指针,菜单)界面不应该采用多点触控这种操作方式。它们是为了不同硬件所准备的不同范式。
但苹果这位高管没有说明的是,当中的一款系统会不会被另一款所取代,就像是打孔卡和命令行被图形界面和多点触控取代一样。或者说,它们会不会都将被其他的什么所完全取代,比如自然语言或云端。在最近几年里,这样的例子一直在被人尝试或是讨论。

界面的层叠

微软试图把多点触控和桌面界面一同加入到Windows 8当中。虽然他们把此举称作是“不妥协”,但市场对于这款操作系统的普遍抵制却成了最大的妥协。微软没有带来这两种界面的优点,但其中的缺陷却被放大了。
许多人依然想要让苹果推出触屏Mac,或者是大尺寸平板上使用OS X。笔者自己也曾经想要在OS X上拥有iOS界面层,就像是Front Row或Dashboard那样的工作方式,甚至是Launchpad。但我也已经改变了这种想法,而Front Row已经被取消,Dashboard也基本被废弃,只有Launchpad还依然存在。这当然不是巧合,因为苹果很清楚,就像是媒介代表着信息一样,界面代表着体验。一方改变另一边也会受到影响。
尽管多点触控和移动设备还没有很好地层叠在一起,自然语言目前的工作方式却与之相同。Siri位于iOS“之上”,而Google Now也“紧挨着”Android。只需简单的点击、滑动或是说话,它们便会被激活。这样的方式也非常合理,虽然它们无法取代多点触控界面,但却能对它的体验进行增强。

带到云端

谷歌的Chrome OS是目前我们所见过的对于瘦客户端模式的最佳执行案例。你所有的数据都在云端,在登陆自己的账户之后,任意一台设备都能变成自己的。谷歌目前还只是在在笔记本和台式机上推行着这种概念,但不难想象他们会最终将其带到平板、手机、甚至是可穿戴设备上。笔者并不认为Google Now的卡片界面是意外或偶然被挑选的,或者谷歌服务被从Android的核心中被提取出来只是为了形成目前的市场。
不过纯粹的云端模式也有许多的限制。连接依然是一个问题,还有软件能力和性能的限制。对于隐私和安全的担忧也还是存在。但是,对于许多人和许多操作来说,这种模式所带来的便利要更大一些。
对比之下,苹果的iCloud会在iOS和OS X上存储和同步账户信息,但只会备份iOS的设置和数据,同时还需要把应用和多媒体重新下载到本地设备上。这是来自一家设备公司的云解决方案,虽然它能够并且也会继续得到改进,把一切都放在云端的理念可能并不符合苹果对于计算机运算的见解。

把“大脑”移动化

去年4月份,黑莓前任总裁Thorsten Heins声称平板并不是一项长期的生意,这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他的这一说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因为iPad的成功就摆在他面前。而他认为,未来的趋势是物联网:手机可以作为大脑来控制多款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包括平板和传统计算机。
这种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0年前,比尔•盖茨在CES主题演讲上对于计算机的见解在当时看来极为超前。遗憾的是,就像对待平板电脑一样,微软还是无法摆脱他们那种Windows无处不在,以PC为中心的角度。所以即使10年过去,他们在实现这种概念上面并不比别的公司要超前。
但是,以设备作为大脑这种概念真正有趣的地方——至少是对比以云端为大脑——是它并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服务器。由于不必接入互联网,它可以置身于你的口袋里,并形成自己的ad-hoc网络,或是指导网络连接。
Palm的笔记本伴侣设备Folio中途夭折,黑莓PlayBook最初的用途也并没有被实现。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有着合理的原因的,那就是它们并没有去正确地执行各自的理念,同时也绝对没有处于正确的时间点。
组合
而更有可能的情况,则是上面所有这些的组合。一部同时拥有多点触控、自然语言和传感器驱动的界面层的设备,并可连接到云端来进行信息获取和备份,同时还可作为身份识别的中心点。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当中就提到过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未来,也就是传感器所带来的所谓背景环境唤醒:
“在坐下之后,我们口袋里的手机会辨别出我们的身份,并告诉面前的平板来解锁,并从云端获取到我们所有的偏好设置,以重建我们的工作环境。”
不同于那种底座式的工作方式,将信任甚至是界面投射在设备身上更具前瞻性。设备不仅应该去理解我们的背景环境,还应该包括我们周围的屏幕,这才是最为合理的。举个例子,不同与iPad上的老式UNIX用户账户,Touch ID、iCloud和设备信任也能做到同样的事。而把手机投射到可穿戴设备、平板或是电脑,可创造的可能性甚至更多。
这种技术的一部分其实已经处于研发当中了,比如在去年从iOS in the car当中所衍生出了“iOS Everywhere”概念。
“通常来讲,苹果如果必须和其他公司合作,那么结果可能都不会太好,但iOS in the car的潜力似乎并不仅限于汽车。实际上,它可能是iOS Everywhere的第一个暗示,而这对于2014年和从今往后的技术领域来说非常令人振奋。当然,看到苹果把iOS界面从电视机和汽车拓展到所有类型的设备身上同样也非常让人激动。苹果的产品范围并不如三星或LG广,他们也没兴趣像微软、黑莓和谷歌那样对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行授权。但是,占领显示屏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两个问题,而体验的控制权依然掌握在苹果自己手中。”
试想一下,当你带着iPhone回家后,家里的灯光、电视和家庭影院会立即启动。你的iPad和iMac也会同时开启,并锁定和加载你当天的活动。所有这些并不是因为你进行了输入账户或者其他麻烦的操作,而是因为它们都认识你,同时掌握着你的那些东西,并且知道你接下来想要用它们来干什么。
超越iOS或OS X,超越“iAnywhere”,这才是我们所梦想的未来。
 
[整理:CALONYE]

文章名称:《超越iOS和OS X:什么才是以人为中心的计算》
文章链接:https://www.calonye.com/73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 License 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风险声明: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